星期二, 30 4 月, 2024

2022 年好公益指數顯示:亞洲面臨全球最嚴峻的疫後貧窮問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加劇了亞洲的收入差距及社會不平等,令相關情況持續惡化。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Asian Philanthropy and Society,下稱「CAPS」)今天發表最新的社會效益調查,探討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慈善團體及政策的應對措施,以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種種挑戰。

CAPS每兩年進行一次的旗艦研究項目-2022年好公益指數(Doing Good Index 2022),評估監管機制、稅務和財務政策、生態系統及採購程序四大分類指數的表現,審視亞洲的社會投資格局。研究結果透露阻礙公益組織發展的潛在結構性問題,同時彰顯有助政府、企業、慈善家及社會發展組織拓展資源的因素,讓各方得以共同合作,應對亞洲面臨的挑戰。

CAPS主席陳啟宗先生表示:「三分之二新被迫陷入貧窮線的人士居於南亞、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意味這些經濟體系急需慈善團體的支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催促個人、企業及政府迅速作出回應,合力展示『亞洲為亞洲』慈善業務如何帶領亞洲地區復甦。與此同時,我們需要付出更多,以保護及支援社會上的弱勢社群。」

2022年好公益指數指出亞洲地區的四大趨勢:

  • 持份者間信任度不足,影響合作力量:政府、私營機構及公益組織之間仍然缺乏信任, 無法打造互相扶持的社會,阻礙社會投資方面的私營資金流動,導致多個亞洲地區政府的監管機制限制公益組織的自由度及營運彈性,最終減低捐款者的投資意欲。同時令公益組織的資金和人才流失,降低實現目標的能力。
  • 模糊的政策及監管機制,令捐款者投資意欲下降:宏觀整個亞洲,政府對監管慈善事業、企業社會責任及公益組織的政策模棱兩可,有時更似乎互相矛盾。監管機制反覆導致政府傳遞的信息不一,削弱有關財務政策的鼓勵作用,未能促進系統性的慈善捐款,最終公益組織未能獲得適切支援。
  • 公益組織資金短缺:近五成(47%)亞洲社會發展組織反映獲得的資金減少,當中七成半 表示減幅高達一半。資金流失有三大成因:地區富裕導致外國資金減少;企業及捐款者在疫情後將資金投放於其他範疇或選擇以個人名義支持人道工作;及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支援工作屬零和性質。與此同時,亞洲十七個政府中有八個政府已推出相關政策,令外國資金流入國內的難度增加,惟數個經濟體系成功善用國內及政府資金彌補資金缺口。
  • 部門之間的協作尤為重要,有助建立百花齊放的公益組織生態系統:儘管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及結構性問題,亞洲的公益組織努力成為可信賴的可持續發展夥伴,與政府、機構及 慈善家共建美好將來。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逐漸緩和,現時最為重要的是加強政府、私營機構、公益組織及個人等力量,共同合作,推動多元共融及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帶來長遠效益。如欲解決各經濟體系未被滿足的社會需求,所有持份者均需齊心協力,包括運用 資金、人才、知識及履行對支援弱勢社群的承諾。

CAPS創辦人兼首席執行長夏露萍博士表示:「公益組織能在當前的疫情危機中表現出韌性,實為社會的希望之光,惟公益組織的募捐情況仍然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亞洲的外國資金逐漸減少,尤其是數十年來一直倚重國外支援的中低收入經濟體系。對亞洲經濟體系而言,制定清晰明確的政策以釋放國內資金、實現包容性及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

2022年好公益指數在17個亞洲經濟體系中調查了2,239間社會發展組織,訪問126位專家。經濟體系包括:孟加拉、柬埔寨、中國大陸、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台灣、泰國及越南。

最新
相關資訊